近日,一直被預想成政治及社會參與度極低的香港青年,於政制改革、反高鐵運動上卻成為抗爭新力軍。面對這群近日「突然」蹦出來的社會青年,讓政府與社會學者有點措手不及,社會各界猛然發現形勢已變,然後一如定義「雙失青年」般,匆匆解讀「八十後」現象與特質。
「八十後」泛指,1980年代以後所生正值青少年時期的人,正是那一群蠢蠢欲動搏上位的人,也就是衝著現時當家者而來的人。不知可幸還是不幸,原來「八十後」並不如主流社會所想的對社會政治如此冷感,關心社會時事及參與討論(正是通識教育的核心),再加上初生之犢的氣燄,卻少了傳統反對派的耐性與政治協商把戲。
如果未來接班的是「八十後」,那麼現於各領域當家作主的便可算是「五十後」。
「八十後」出現的「突然」,源自「五十後」歷來與「八十後」的分割與斷裂。「五十後」總帶着一份「食鹽多過你食米」的了然於胸,「八十後」總有一種「敢開天見看凡塵」的勇於創新,讓兩者談不來,也互不信任。
跟一位五六十的長輩談起高鐵,長輩劈頭教訓道:「那些八十後只懂聽別人說,也不看看今天石鏡泉的分析,說高鐵應該建,而且總站亦應建在西九龍。我就住新界西,我們到西九龍也很方便很快。」作為八十後的我有點受不了說教,回說:「也有人提到,其實錦上路方案跟西九龍方案所花的車程相差不遠,是否值得多付二十倍的成本去買來十分鐘車程?」長輩接著說:「那麼我很懷疑他的報告,那個人是否真的作實地測試?政府已有很多專家來研究的,應該尊重專業精神。」
短短幾句話,足見「五十後」與「八十後」的互不信任:別人看到的只是道聽途說,而自己看到的卻是鐵證如山。當證據只為自己相信而存在,還是否算得上是證據?如何據理力爭、多元討論下去?
因為互不信任,所以互不了解;因為互不了解,所以恐懼。「五十後」突然看見「八十後」如浪洶湧,便如父親眼見自己日漸體衰,而兒子則越發壯大,感到莫名的害怕。「八十後」卻認為「五十後」的父輩日夜防著自己,不甘就此下去,不如放手一搏。
我關心高鐵、關心政改,但我更關心「五十後」與「八十後」怎樣談下去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