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

我所認識的朋友是……



自問朋友一直不多的我,在中五畢業前的春夏之交,朋友突然間多了起來。或許是按班號流傳紀念冊填寫的原故,我每天都得為一兩位即將別離的同學填寫紀念冊。我害怕寫紀念冊。因為我愛寫東西,所以不想敷衍自己的文字。我並沒有拒絕任何一本紀念冊,我尊重別人回憶的權利。可是面對一些數年間合共說話不到十句的同學,搜索枯腸後也只能努力地把「錦繡前程」四個字寫得漂亮工整。想到那位同學日後與我交集最多也是這四個字,希望讓他印象中的我是工整乾淨的。

成得了家人全是天意,半點不由人;戀人就是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;朋友完全是自覺地走在一起,卻分享最多歡笑與眼淚的人。「We share but we don’t judge」,朋友才能甚麼也願意說。這種沒有評判的分享,卻源於朋友的非必然性。對口味的人走過來一起做對口味的事,不對口味的就走開。只有在必然的關係中,才有受不了的委曲與遷就,才有啖啖的怨氣。

年紀小的時候,朋友少彷彿是一種罪名,大家都想成為班中那些呼風喚雨、成群結黨地走的風雲人物。女生的存在意義體現在上廁所時有多少人挽着手,或是在跟多少同學在交換日記書信。學生哥們儘管大都怕坐牢怕流血怕痛,但仍會把自己當成浩南與山雞。

我自小便相信一句話:「當天下間人人都是你的朋友時,其實你便是沒有朋友。」朋友不分好與壞,只在乎氣味是否相近,或者是否受得了對方的氣味。我心中有一個層層分明的同心圓,把心神都牢牢花在內層圓裡。內層的人被盯得很苦,外層的人卻鞭長莫及,然後同心圓的數目越來越少,界限卻越加清晰。人越長大,朋友越少,越是彌足珍貴。

當年我亳無意外地沒有準備自己的紀念冊。不是討厭甚麼,只是覺得沒有這個必要,既是朋友日後自會相聚,如不會再聚,那也沒甚麼紀念的需要。這就是我所認識的「朋友」:明白我們都少不了朋友,但也明白朋友可以沒有了你。我珍愛每段回憶與友誼,所以不必粉飾。

我所認識的朋友是會為小事吵得滿紅耳赤,不用承諾改過,然後又走在一起的人。我所認識的朋友是會找你當他的back up,同時又不介意當你back up的人。我所認識的朋友是當你做錯事時罵得最兇狠,同時又是罵那些傷害你的人罵得最兇狠的人。我所認識的朋友是重色輕友,卻還會間中跟你瘋狂一晚的人。我所認識的朋友是無論多晚無論多頻密,你都不怕把他吵醒,然後大聲訴苦的人。

朋友看完「反斗奇兵3」後說他笑不出來。我說「反斗奇兵」系列是史上最騙人的糖衣毒藥,明明是一部悲劇,卻要我們笑着面對,笑着接受,連流淚都自覺不應該。總有一些人,只能陪你走到這裡,即使有多少續集,最後也得了結。不同時期,不同心境,我們會走不同的路,遇上不同的同路人。

就如我一直所認識的朋友一樣,我們從不彼此佔有。當朋友不再需要你、不能再與你同行的時候,我們又是否可以像胡迪跟安仔那樣無怨地放手?我想我會的,只是有點不捨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