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然記得,是小思的《承教小記》把我帶進蔚為奇觀的文學世界。現在,我亦以她的《一生承教》作為這個閱讀筆記的首篇,也是我個人閱讀經驗的里程碑。
這本小書以《承教小記》作藍本,再作增刪,分成「承教小記」、「這樣日本」及「舊時衣冠」三輯。書名叫「一生承教」,可見小思對於先師教誨的身心承傳,便是她在書中寫到:「誰料得,火,已在燃燒中,由前薪傳到後薪到後一堆柴薪去,盡的只是軀體,火卻永無盡時--只要後繼有薪!」
承教、師道,是小思散文中的主題,也是小思生命中委身的事業。由學生,成了老師;由中學生教到大學生;由來自電視的衝擊,再進而受到互聯網、電腦的衝擊。小思的教育生涯也由徬徨的不知所措,變成了誨人不倦的不惑。
書中小思記述了一位位她的老師,同是中國的偉大學者、教育家,小思不撰述言辭壯麗的人物傳記,只記他們的一事一物如何身體力行地用生命影響生命。這些片段比偉大的論論述更感人,也來得更真確親切,讓人以小見大。就如小思所說:「一陣春吹過,萬物便逢生機,又有誰能捉住一絲春風給人看,說:『這就是帶來生意的春風。』」
現時,小思已退休了,記得在電視節目《情常在》中看到小思給中大學生上最後一課時,含着淚說:「我真係好鍾意教書。」不禁讓我想到,她的學生會否像她那樣,為他們的老師寫下一兩篇紀念文章。小思在這風雲多變的時代,在這文化氣息薄弱的環境,以身作薪,把中華文化之火傳到現在,誰來傳承?火應無盡時,火本無盡時,可是後繼是否有薪?
捱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,小思對日本人懷着恐懼與對戰爭的仇恨。然而,理性冷靜的小思卻仍能細心分析日本的社會形態,看到日本的優越之處,而不被仇恨與恐懼遮蔽了眼界。小思在京都求學時的生活,讓她能細味日本文化的底蘊,讓她更了解這個「既可愛又可怕」的民族。
在「這樣日本」一輯,記載了日本人做事的認真,研究學問如是,戰爭侵略如是;探討日本的國民教育,關於日本沉沒的危機意識,還有對教育真義的疏理等,都見到日本的可愛與可敬之處。而日本對於靖國神社、軍國主義的態度,又不能不讓周遭的國家心驚膽顫,小思的筆下不只是記恨過去的歷史,更多是作為中國人的反思與自省,自強起來就是抵抗外敵的最佳方法。
寫懷舊文字很易落入俗套,成了作者自言自語的夢囈。然而,小思透過一件件物件,來憶述起段段生活經歷與回憶,曾經過的讀者當然感同身受,趕不上經歷的也不覺得沉悶,讓我們了解到香港曾經歷過這樣的一段日子。最末篇的〈舊衣冠〉記了2007年《帝女花》重演的錦衣,為全書作了畫龍點睛的總結,既說到師徒衣缽相傳重現錦衣光彩,亦透過舊衣冠寄附懷舊之情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