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2日星期二

傳世《傳奇》

  「傳奇」,是張愛玲短篇小說集的名字,也是張愛玲自身的寫照。《傳奇》於1943年於上海發行,為張愛玲的首部短篇小說集。至今依然教不少人着了魔。有人說,六十年代以降的作家,都有着張愛玲的影子,由台灣的白先勇、上海的王安憶,到香港的王貽興,都受着它絲絲餘香的影響。

  《傳奇》1944年8月15日由上海雜誌社出版,同年9月25日再版,其中收集了《金鎖記》、《傾城之戀》、《茉莉香片》等十篇短篇小說。1946年11月由上海山河圖書公司出版增訂本,加收了五篇小說包括《留情》、《紅玫瑰與白玫瑰》等,是為《傳奇》定本。這本集子,是張愛玲的成名作,也是她的代表作。

  張愛玲善於寫愛情,但絕不止於寫愛情。她筆下的宿命主義,書中主角都只能「認命」,成與敗,就好像在於愛情是否美滿,成者如白流蘇,敗者如曹七巧。《沉香屑 第一爐香》與《沉香屑 第二爐香》就是典型的為愛情埋葬了一生,主角們都為了愛情,而活活坑殺了自己的一生。由於篇目眾多,下文只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兩篇小說作介紹。

  《傾城之戀》可說是張愛玲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,至今依然有不少由此而衍生的藝術作品,如較早前由梁家輝及蘇玉華主演的《新傾城之戀》舞台劇、王貽興的短篇小說《無城有愛》。張愛玲以細膩老練的手法,剖析男女主角范柳原與白流蘇之間的心理角力。

  小說聚焦於范、白二人的愛情離合,他們都很功利,要不是及時來一場「太平洋戰爭」,白流蘇只有淪為范柳原的情婦,他們的關係也只能不了了之。他們真的如此真心相愛嗎?倒也不一定,他們都只憑一口「戰爭氣」夠他們過上十年八年,就如張愛玲自己評價一樣,「他們都只配如此」,他們都很俗氣。香港城的傾覆,成就了一個白流蘇,但同時炸斷了多少人的故事。張愛玲藉此表達出她背後的哲學思想──既華麗且蒼涼的宿命主義。

  相對白流蘇而言,《金鎖記》中曹七巧的命運更能表現出張愛玲的宿命主義,主角被命運、生活壓迫得扭曲、變態,最可怖的是這命運會一代代地繁衍。

  曹七巧被一個「金」字,活活坑殺了一生。本來是個「市場西施」,美麗的可人兒,卻被兄長賣了給白家患癆病的二少爺當媳婦;外家出身不好,讓七巧在婆家抬不起頭來;好不容易等到白老太去世,家裡人又「欺負」她孤兒寡婦;分了家,守着幾個錢過活,又怕三老爺、兒子的虎視眈眈;破壞女兒的戀情、引導兒子吃鴉片,為要把兒女好好留在身邊;老來回頭想想,最美麗的時光,也只不過是在市場裡與客人低級的調情。

  也許是出於商業考慮,台灣皇冠出版社在再版《傳奇》時,把它分成《傾城之戀》、《第一爐香》兩本小說集。然而,還是張愛玲原先的「傳奇」二字能代表集內的故事,就如在書扉上那畫龍點晴的隽語所說:「書名叫傳奇,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,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。」
清末的一本《紅樓夢》叫不少後世的文人着了魔,民國的一本《傳奇》則使得後來者「人人彷彿張愛玲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