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1日星期二

海上夢斷




聽說很多日本人到過巴黎後,都會患上某種程度的失落症候群,大體原因是受不了華燈之下齷齪的旮旯、錦衣背後不夠性感的尤物。拉遠浪漫長吻的鏡頭,原來還有腳上的煙頭與牆上的塗鴉。我對巴黎沒多大嚮往,失落症候群卻落在有張愛玲與白先勇加持的上海。

我不愛旅行,但愛體驗生活,尤其是都市生活。代表了一抹繁華的上海,在我眼中當然是別具風韻。就連生於斯的香港,都與上海有著前世今生的關係。如果說整個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蘇與范柳源,那麼上海的陷落則成全了香港。

友人總不明白上海有多繁華,我說,紀錄中的上海三四十年代,就已是香港六十年代的風景。香港總說自己中西薈萃,大不了就是個英國殖民地,上海卻曾分為英、美、法租界,就是外灘一列,便見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。不要忘記,上海是一個「灘」,平緩開放,任那江波海浪沖積。香港只是一個港口,貨如輪轉以外,剩下些甚麼?

香港人近年天天怕被上海趕上,更殘酷的是,上海的目標不在趕上香港,而是皇者歸來。沒有八年抗戰,內地文人南來香港走避,四五十年代的香港便不可能文豪雲集。沒有國共內戰的紛亂,上海資本家舉家遷港,五十年代以後的香港起飛便缺少資金。沒有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孤立,六十年代以後的香港便不會成為重要轉口港。只因上海其時蒙上灰塵,香港這顆珠才算是明亮。如今月明自是星稀,香港人還有甚麼可怕?還能怕甚麼?


可是當你走到上海街道,走進世博園區,在一次又一次忿忿不平間,會暗自慶幸自己還擔心得太早。建築基建是為面子而建,所以大而無當、多而無用。上海人的自大是國內有名的,可卻是沿於怕人瞧不起的自卑,而非胸有成竹的自豪。還有的是,上海拖著十三億人的大包袱。

在世博期間評論上海的市容、人文素質總覺有點不公,但這確是上海要承載的命運。閒逛上海老街,遇到喜客隨往的古董店主,不怕你只看不買;遇到一口吳儂軟語的菜館阿姨,怕你點得太多吃不完。然後,走到上海地鐵站,你卻碰到亂衝搶座位的人,在車上廂大聲說話然後往地上一吐;走進世博園區,你會發現排在你隊伍前的人會漸漸多起來,一堆人起起伏伏攀越欄杆,孩子彎腰舉著屁股讓母親擦乾淨,還聽到志願者與參觀人士的爭吵。

世博有一句口號:「讓世界看中國,讓中國看世博。」事實是中國人眼中,一是看到中國,二是看到珍寶,三是看到高科技。如果真的有甚麼文化交流的話,我相信那是有效讓世界看懂中國人--就是內地網民說的「丟人丟到全世界去」。

香港政府官員連夢囈也說到:「怕香港會被邊緣化。」上海遇到的困境可能就是站得不夠邊緣。無論上海有多厚底蘊,文明程度多高,總抵不住十多億人口的沖淡。請不要忘記上海與香港的發展空間,多少源於孤島效應與時空隔隙。

我懷念,那個父母仍會教導小孩不要衝進車廂搶座位,還會讓座給老人家的八九十年代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