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

校長尊榮背後的邏輯

  最近一齣描述法庭個案的電視劇《老婆大人II》惹來新界校長會的不滿,原因是劇中有關小學校長嫖妓後不付錢、後遭搶劫金錢的劇情,被指醜化校長。校長槓上電視劇,兩個不大相干的界別,原來也有交集的時候。本來是花絮式新聞一宗,可是背後卻隱含着校長會兩個相互矛盾的邏輯:一、「你有創作自由,我有投訴自由」--自我權利的膨脹。二、校長尊榮不可侵。

  動輒投訴的風氣,當然受益於教育水平的提升市民懂得如何保障的自己權益,可是品性修養水平追不上權利意識,自我權利無限擴大至天下萬物,稍一不順眼便要投訴。這可說是社會的進步,但同時也是個人品德的衰落。這種自我權利的膨脹與追求人人平等的本意相違背,也就是離「平等」這個維權根本越來越遠。進一步說,校長會說的「投訴自由」本建基於沒有特權的平等,可是校長會的第二個邏輯卻是要強調校長的尊榮與特權。

  新聞報導中個別神職人員侵犯小童、某某校長非禮女教師、某某教師與未成年學生性交,甚至連某某總統也會貪污受賄。然而我們不會認為所有神職人員都會侵犯小孩、所有校長都會非禮女教師,這是一個稍有邏輯思考能力都明白那些個案只是害群之馬,不會以偏概全。可是校長會低估了市民的思考能力,反希望「以全概偏」,建構出一種「校長尊榮」來否定了個別事件的客觀存在機會,就是典型的以貌取人,以個人的身份地位作為判別是非對錯的依據而非客觀事實:所有校長都不會嫖妓,連說說都是醜化。區區一個嫖妓小學校長的角色卻觸動了校長們的神經,從中可看到現實上校長尊榮的沒落與他們對此感到憂慮。

  電視劇是最通俗的文化媒介,打破典型階段與固有觀念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教育手法,讓觀眾學會多角度分析事物與人物,不要以貌取人,不倨不恭,才是平等維權的基礎。現實一點說,也讓市民不要因別人的身份而輕信,讓大家懂得保護自己。

  托爾斯泰《復活》裡的男主人公因贖罪願意放棄自己的財產與貴族身份,不代表當時俄國所有貴族都有所覺悟;《圍城》中錢鍾書諷制留洋買學位的方鴻漸,也並非醜化所有留學生。古往今來,自東至西,多少皇室貴族、社會名流階層也是文學戲劇所揭示的對象,將固有觀念陌生化,是創作的永恒追求。

  一個窒礙多元思考的校長,與一個嫖妓不付錢的校長,同樣叫人心寒。

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

別再販賣他們的傷痛

  一年過了,我們仍沒忘記:我們還在默哀、我們還會籌款、我們還有大匯演。只是一切已經變了樣,沒有了那份突如其來、帶點不知所措的惻隱,大家開始懂得盤算。

  在地震發生不久,四方忙成一團自發演出,沒有籌備、沒有計算,雜亂簡單中我們看到救人於水火的焦急與熱誠。可是現在電視台製作的所謂「再現關心」,打正旗號是某某電視台的節目,彷彿連救災有高與低、慈悲也有大與小之分。刻意安排一大堆「明星」站台唱幾句歌、喊幾句勵志口號、身穿某某品牌贊助的恤衫,台下還要滿佈各個明星名字的閃光燈牌。

  節目請來幾位災區受助人分享,主持人卻要裝上機械手的孩子舉起義肢開合開合,還要叫雙小腿截肢的女孩站起來走幾步給各位看。本來較有意義的志願機構分享,也要變成機構負責人表演急口令,為要省下時間讓給明星唱歌。

  災後一周年,世界各地的鎂光燈聚焦災區,在鏡頭前竭力安排災後的倖存者展示現在生活的美滿:設備先進的新校舍、模範的新城填、媲美九寨溝的堰塞湖,還有處處組織起倖存災民作表演。將整個震災抽象昇華為眾志成城的勝利與未來的憧憬,卻省略了人禍天災的教訓與受難者的傷痛。

  一年過去了,大家都說我們未忘承諾,可是承諾總是出於自發自願,施恩也從不望報。別再販賣倖存者的傷痛,讓他們過著平常的生活,就是撫平傷痛的最佳良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