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

半圓即圓

每當戴上那個半圓白瓷吊墜,碰到的人總會探問:「另一半在哪裡?」彷彿就如我們所認定的人生一樣,與生俱來就散落了另一半。

就是《海邊的卡夫卡》承傳自古希臘的愛情觀。柏拉圖《饗宴》所記的亞理斯多芬尼戲劇中的命題,每個人本來就是圓圓地自成一體,後來因觸犯天條,被宙斯砍成兩半,從此便踏上要尋回散落了的另一半之路,因此人類便生了愛情。

在攤檔初遇獨身待價而沽的半圓,我也不能免俗地追問店家另一半的下落。店家笑言,另一半尚在工房。回家後看着那半圓,始終若有所失,夜半發了個電郵給店家。

無論在中西方,月圓才是圓滿,假定新月、半月、殘月都只是過路,銀盤圓月才是結局。因而舉頭望明月,才叫人幸福盎然,才叫人倍加思親,才叫人自憐隻影。涉萬水,跋千山,一絲情緣繫兩足。這種天作之合的命中注定,卻成就了萬千怨侶。

還是鄧小樺及早看破,她倒認為每個人誕生已獨立成體,後來來了愛情,個體不得不被掀開、被戳破。這就是愛情來時的陣痛。可是我們總是先天地錯估形勢,一再上演與散落了的另一半破鏡重圓的戲碼。落泊路上,四處拼湊,遇上、拼合、不符、分裂、再上路。我們可以為了尋找命定的另一半而踏破鐵鞋,卻耐不下心去磨合、去相處,因為我們相信一勞永逸的愛情。

帶着一種久別重逢的陌生與緊張,回到那個小攤檔。店家拿出另一半圓,付了款離去。回到家裡,才緩緩把兩半拼合。破鏡沒有重圓,裂口不對、紋路不配。

也許是造物者讓兩塊來自同一個圓的半圓,經歷了不一樣的冶煉,讓他們早已不再混然天成。也許是造物者本只做了一塊半圓的吊墜,為了憐憫我的天真,而再造成另一塊半圓。

「1+1=1」的迷思,帶着理所當然的因愛之名,讓我們多少次碰得焦頭爛額,多少次嚇怕身邊人,多少次痴心錯付,多少次心有不甘。如果飾物總是象徵愛情,那麼這對不完美的吊墜更能體現愛情的本質。沒有命中注定,只能遇上;沒有理所當然,只能持守。無所焦躁、無所追尋、無所思量、無所不足。

半圓只是一個圖案,自然自在,並不從屬於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