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使用過aNboii網上書櫃的人,都曾登入閱讀興趣相似的陌生人的書櫃。原來閱讀世界不是想像中的孤獨,在這個追求個性獨特的世代,能找到興趣近似度過半的人,總叫人有點安慰。當你登入那個相逢恨晚的「鄰居」的書櫃後,卻奇怪地發現,彼此都在同一段時間內購入了數本南轅北轍的書。仔細推敲,不因閱讀習慣、不因作家喜好,只因書店的推介。原來大家心思並不相連,只是同被當眼的陳列架所吸引,被暢銷書榜所左右,被網民一個個的「頂」所驅動。
因為不孤讀,所以不獨立。
We are what we read,我們的思路、處事模式、知識能力,甚至是局限恐懼,也是個人閱讀深度與廣度的寫照。閱讀不是單純的看見,而是真切的體會。閱讀驚慄故事,讓我們害怕漆黑;閱讀世態炎涼,讓我們心有城府;閱讀愛過的人,讓我們不再坦白。當閱讀不再獨立,追求的自由還是否來自獨立思考?
閱讀與寫作,從來是直接的孤獨換來間接的熱鬧。任憑流行作家如何在台上感情豐富地朗讀作品,讀者只在孤寂中才能感受到作者的苦與樂。翻開書本,再熱鬧的車廂也頃刻暗淡,剩下頭上一束溫婉的光線,僅夠你讀到一段接一段的文字。不自覺地把書頁越嗅越近時,這一頁一頁讓你孤獨的文字,卻又把你帶進一種無聲的熱鬧。
最近一本內地雜誌製作的獨立書店專輯,走訪日本、台灣、上海、北京、青島、廣州、深圳等地的獨立書店,字裡行間縱刻意描繪書店的特立獨行,卻千篇一律地「鳳毛麟角」,與及捧着書本呷一口茶或咖啡的寫意自在。是獨立書店除稀少與自在外乏善足陳,還是書寫者不約而同地詞窮失語?大眾印象與意見領袖的氾濫,淹沒了閱讀與被閱讀,寫作與被寫作。
在追求多元思考的今天,仍有政黨提出廣興儒學的一言堂主張,難怪「開cafe」會成為「八十後」青年人的普遍夢想。周星馳曾在戲中言:「人無夢想,同條咸魚有乜分別?」如果自由與夢想大量簡易複製,跟沒有夢想又有何分別?
自由,便是每個人追求自身幸福的權利,不來自艷羨模仿,只來自獨立思考;獨立思考,卻源自孤獨的閱讀──閱讀書本,閱讀世界。